【認識遊戲治療】助兒童紓緩壓力 解決情緒問題
近年不時聽到兒童出現各種情緒、行為問題,而治療手法,當中的輔導形式則不同;在外國盛行的遊戲治療,在香港並不算普及,事實上,遊戲屬兒童與生俱來,最自然認識自己、環境,以及與人溝通的重要媒介,當治療以遊戲手法應用,可說是幫助表達情緒、個人想法的工具。
遊戲治療協會(香港)會長,兒童心理學家袁志文博士表示,現在的兒童正是因為玩得不夠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問題:「玩得夠,根本不需要來(遊戲)治療……很多家庭真的不讓自己孩子有真正的 Free play(自由玩樂)。」
遊戲治療協會(香港)會長,兒童心理學家袁志文博士指出,遊戲治療多用於有情緒問題的兒童,特別一些受虐待、疏忽的個案,或喪親等觸發兒童情緒的遭遇。
治療個案:改善表達情緒技巧
今年九歲的王小朋友(化名) 兩歲來港始學習廣東話,負責照顧他的祖母說,孫兒有語言遲緩,因而影響與其他孩子溝通的能力:「他表達不到自己會發脾氣,連校長也說他不能有效用言語表達自己……像他本身喜歡與小朋友玩,卻不懂參與其中,而其他小朋友又不明白他想講甚麼……」問題積累下來,令他的情緒、行為出現更多問題:動輒哭鬧,做每年事也缺乏自信:「我原本以為需要適應期,只是一直以來,他都不是太明白我說甚麼,而他亦不能很有效講出自己感受。」
升小學以後,小朋友只識講自己不開心,依舊不時發脾氣:「他說同學欺負他,原因都是他未能好好與別人溝通……稍為不如意,他便喊。」去年年底,王小朋友讀二年級上學期,在朋友介紹下接受遊戲治療:「學校也有轉介教育心理學家,不過,需要排期,起碼一、兩年,所以才自行在坊間尋找其他方法。」年半來,祖母見着孫兒的轉變:「起碼幫他有效表達自己情緒,玩的時候,將自己不開心的情緒,放在玩具上,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。每次做完治療,他都是笑着出來,大抵紓解了不開心……在家覺得不開心,他會畫出來,然後貼在牆、用公仔傾計等,這跟以前常常哭鬧不同。」
Comments